学院简介
|
学院简介学院简介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是学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主动对接广西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学校“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重点打造的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特色的学院。学院的前身为2018年1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和原汽车与交通学院合并组建的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2021年8月,更名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的区位优势,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械、汽车行业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机械、汽车产业为依托,多学科、多层次、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特色鲜明的办学实体,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机械、汽车行业培养和输送本科毕业生16000余名、硕士研究生600余名。现全日制在校学生3200人,其中研究生540人。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是学校首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018年,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入选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2020、2021年,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广西唯一)。2024年,获批广西首批“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学院”。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力学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机械、交通运输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学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广西首轮一流学科评审。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6人,专任教师12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8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人,45岁以下教师占比约65%,外聘教师90人。拥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才、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广西高校优秀人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师10余人;学院拥有自治区级科研团队5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工程机械协同创新教师团队”于2023年获批广西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近1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3000万元,拥有“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移动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广西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参与共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最高科研平台)”“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广西高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3个省部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广西科技大学-柳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于2023年获批为广西首批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和6个校外专业实验室。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课题8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9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40余件,实现重大成果转化5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esi高被引、热点论文18篇。学院牵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行业奖3项。 学院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成立了广西科技大学赛车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并取得优良成绩。2018年以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0余项,特别地,2018、2020年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燃油组和电动组亚军;2022、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3项,在广西赛区总决赛中获15金3银。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交流,与英国龙比亚、日本香川大学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先后承办了全国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高峰论坛、全国车辆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年会、2020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等学术会议、2021年广西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建设研讨会、2022年ieee icma国际学术会议。 “十四五”期间,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1248”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更新于2024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