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展现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广西科大精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引领学校发展的领航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二级单位、部门分别签订党政工作责任书,层层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决落实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方案》,全校上下通过实施“七个到位”,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全覆盖,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抓好党建品牌培育创建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通过验收,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学社工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保持全覆盖。持续深入开展“六查六整治”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清廉科大”建设,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建强干部队伍“中坚力量”,提升干事创业的战斗力。完成中层干部试用期满考核,交流26人,退出领导岗位4人;完成学校管理七、八级干部届满考核和换届工作,新提拔任用32人,调整交流52人,占总数39.7%;免职24人,占总数18.3%;完成附属卫生学校中层干部换届;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成为新常态。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中青年干部130人,建成年轻干部“蓄水池”和“储备库”。举办2022年全体中层干部培训班和科级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全校180名中层干部和146名七、八级干部开展集中轮训,提升干部政治能力和业务素养。选派20名干部脱产外出培训学习,组织全体中层干部参加广西干部网络学院线上学习,实现全校干部培训学习全覆盖。加强干部政治历练,选派6名年轻干部到上级单位、基层一线学习磨炼。抓牢抓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结果如实报告一致率100%。
——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向心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将思政课列为校级一流课程开展建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30多场次。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坚持为全体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课程思政项目和团队培育工作,获认定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教学改革课题5项、示范教学团队3个。承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2021年度发布会暨第三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台账式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广西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三全育人”示范学院、示范处室和示范团队评选工作,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青年大学习”覆盖团员青年30万多人次,学习率在全区本科高校名列前茅。开展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系列活动,参与学生10万多人次。第21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接受自治区教育厅实地核验,阶段性成果获得肯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巩固办学思想大讨论成果,首次凝练“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广西科大精神,首次创作完成《广西科技大学之歌》,师生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举办“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合唱比赛,视频直播访问人数累计超过45万人次。加强对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典型人物的宣传策划,在校外主流媒体刊发稿件80多篇,唱响主旋律,讲好“科大故事”。学校官微影响力持续增强,排名稳居广西高校第一阵营。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落地建设大学实体书店“独秀书房”,发布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全面规范学校各类标识使用。
——把握审核评估“关键契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驱动力。2022年,学校作为全国第二类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6所部省协同试点高校之一、全区首个应用型本科评估试点高校,认真完成了自评自建和试点工作。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学习8次,开展评估专项检查5轮。升级改造30间电教室、25间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出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教学管理制度30个。新增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获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项目8项,获本科优秀教材 4部。立项建设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3项。截至2023年4月14日,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通过听课看课、调阅材料、访谈校领导、走访职能部门和学院、访谈教师和学生代表等方式,已对学校完成了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学校自评自建工作得到教育部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评估专家认为,广西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凸显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成效;培养的毕业生务实进取、质朴可靠,超过70%的学生服务于信息技术、制造业、建筑业、商业、卫生等行业企业,为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进人才培养“五育并举”,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五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聚焦区域产业发展亟须,以首批入选的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示范,推动实施产业学院“一院一策”“一产一策”落实落地。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突破2000人,增长20.6%。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条件建设。毕业生学位论文送审结果优秀率接近20%、优良率80%。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增校外博士生导师6名、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9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培养工作,发放各类奖励资助资金3100多万元。全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企业115家,举办大中型招聘会25场、专场宣讲会356场,提供就业岗位10万多个。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8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学校获评“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际级奖励16项,国家级奖励263项,省部级奖励282项。其中,学生在第八届“互联网 ”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获得电动方程式赛车一等奖、燃油方程式赛车二等奖。学生在全区学生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田径队获得男女团队第三名,并斩获3金2银2铜,四项破纪录;女子足球队获得第二名;乒乓球获得男子团体第三名;游泳队取得3金1银2铜。
——抓住人才强校“第一要素”,提升师资队伍发展的支撑力。统筹完善博士人才引进目标和考核体系。出台《广西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办法》,增强人才工作制度保障。新增博士教师38人,其中引进博士27人。人才引育对教学科研支撑作用逐步彰显,2022年国家基金项目立项负责人中近52%为“3331高层次人才”,项目申请数和获批数均创新高。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一批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组织教学名师工作坊等各类教学培训,参训教师5400多人次。参加各类教学竞赛165人次,获省级以上竞赛等级奖69项。辅导员参加素质能力大赛获自治区二等奖2项,1名辅导员获“广西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按照“强工、兴医、精文、育新”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聚焦“工科”发展,强化学科专业资源整合,撤销3个学院,新成立2个学院。调整优化12个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在2021年停招12个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2022年再停招12个本专科专业,集中力量建设优势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9个。
——转变科学研究“零敲散打”,提升科技服务产业的创新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学校服务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增长40%。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柳州市揭榜挂帅项目1项。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获广西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共15项。科研成果产出有进一步提升,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221篇,增长47%;获广西科学技术奖5项、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奖1项;签订转让和实施知识产权成果32件,合同金额260多万元,是2021年的11倍。获批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置校级科研机构23个,重点支持青年博士建立科研团队。依托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面向区内18所高校立项40个师德建设研究开放课题,为自治区教育厅加强师德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学报获评“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优秀中文科技期刊”。
——抓住国际交流合作和继续教育“新增长点”,提升合作项目竞争力。新增与越南河内工业大学英语专业“2 2”联合培养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育人质量稳步提升,新生报到率达93%。留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赛获金奖。发挥广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医学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共举办干部培训班64期,培训学员5100多人。
——承担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提升附属单位医疗服务水平的影响力。一附院总收入3.7亿元,诊疗总量38.6万人次。二附院总收入2.8亿元,诊疗总量18万人次。两所附属医院完成核酸检测近250万人份,选派医务人员近2000人次参加全国各地抗疫,圆满完成抗疫任务。附属卫校完成504万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提升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硬件支撑”,提升内涵发展的保障力。持续完善学校安全稳定研判机制、安全舆情问题跟踪、安全重大问题应急处理机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安全稳定专项检查13次,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严格开展疫情防控,完成核验核查和体温检测49万人次,开展公共场所消毒15次,消毒面积约146万平方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获首批自治区“绿色学校”称号。完成文昌校区办公楼门厅装修、惠柳路改造、体育馆修缮3项校园整治工程,以及柳石校区生化学院搬迁基建改造、柳东校区室外配套工程。柳东校区综合实验楼投入使用,新增实验室面积18190平方米,柳石校区改扩建用房面积约5000平方米。艺术学院专业实验室、大学生演艺实训基地、教育强国项目、产教融合示范园,以及柳石校区新医科教学综合实验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发挥董事会校企合作联络前站功能,校领导带队调研走访董事单位,开展交流18场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9份。加强校友组织和阵地建设,在库校友信息近30万条。校友企业为学校设立3项奖学金,共捐赠65万元。扩大教育发展基金规模,筹集各类社会资金超过220万元。
——实现民生福祉“根本目的”,提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扎实推进年度“我为群众办实事”,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科技创新“520服务”、服务学生义诊、女职工“两癌”保险保障、柳石校区校友桥等10个民生项目。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翻新学生宿舍345间,清洗空调电扇5000多台,及时响应报修1.9万多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关心关怀离退休人员,落实政治和生活“两个待遇”。加强幼儿园管理,为教职工子女健康成长提供一流服务,切实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克服了种种困难,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向全体学生和校友,向广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新形势下,我们也必须看到学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的联动工作机制还不够顺畅,协同破解难题的合力还不强;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有待激活,自主办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内涵不够明确,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总目标不够吻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设施条件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学科布局和科研能力方面,专业设置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融合度有待强化;科研氛围不浓,科研项目和成果的总量与在岗高职称教师、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不匹配;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偏少,科技创新能力及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四是师资队伍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区域需求和资源条件结合得不够;高水平教师数量尚有较大缺口,结构不够合理,引才工作思路需要创新;引进人才的考核内容和方式有待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五是办学资源方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集聚社会资源办学的需求强烈;资源筹措来源单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办法不够多。
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二、走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奋力开启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也是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年、深化改革之年、作风转变之年,意义非常重大,时间节点十分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这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学校2023年的工作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11248目标任务”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内涵建设,走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努力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一)坚持“一个保证”,统领全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干部师生头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加强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提升干部思想、素质和能力,开展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推进“清廉科大”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写好“两篇文章”,夯实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是写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文章。认真研究、逐条领会专家组反馈意见,制定整改任务清单,提出切实有效整改措施,分类建立整改台账,细化整改时间和整改目标,扎实推进整改。聚焦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四新”建设、专业认证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专业招生规模。组织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加强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加强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探索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
二是写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文章。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加强组织策划,全面梳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科特色,加强专家论证,切实做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
(三)开展“三项工程”,借力作风转变确保改革攻坚成效
一是开展岗位优化工程。开展定岗定编定责工作,按照“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动态管理”的原则,研究制定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全面优化教学、管理、专技、工勤等各类人员结构比例。畅通教职工退出岗位渠道,增强竞争上岗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开展绩效改革工程。开展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坚持分层分类原则和“基数 贡献”导向,对于能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给予绩效倾斜。探索团队考核方式,激发部门、学院、团队联合推进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开展机制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坚持管理办法、建设办法、考评办法同步推进。围绕综合改革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依法治校达标建设,完善学校法治工作制度体系。
(四)采取“四大行动”,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采取学科建设攻坚行动。改革和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模式,推动建设若干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一流学科。出台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管理,明确学科带头人责、权、利。鼓励协同创新,倡导学科交叉、资源整合,完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建立若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项目制方式予以资助,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青年学者协同攻关。
二是采取师资水平提升工程。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80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引进效益。持续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研修。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考核办法,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优秀青年教师到政府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三是采取成果培育升级行动。全面总结“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确保产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要科研平台,积极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
四是采取项目经费倍增行动。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切实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
(五)实施“五项举措”,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实施促进国际交流举措。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留学生招生工作,力争来华留学生规模超过600人。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国际科研合作。
二是实施发展特色文化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多校区文化资源共享和融合。推进校歌、校训精神和大学精神入脑入心。建设特色文化艺术广场、文体素质拓展基地和体育育新公园,打造广西科大特色文化。
三是实施支持附属单位举措。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全力支持两所附属医院建设发展。加强对附属医院的监督管理,推进清廉医院建设。
四是实施办学条件改造提升举措。建成文昌校区学生服务中心和14号学生宿舍。完善基建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三个校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强教育大数据的集成、共享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是实施增进民生福祉举措。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10个项目落实落地,持续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丰富师生员工文体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2023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各位代表、同志们,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饱满状态、顶格标准加力提速,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